什么是海綿城市?
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怎么建海綿城市?
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
一個資源按800萬人口配置的特大城市,將如何應對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大城市病?成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日,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局獲悉,在日前披露的“成都2015規劃工作重點”中,成都明確將指導天府新區做好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規劃編制,力爭納入住建部試點城市。若成功納入全國試點,不僅可獲得每年5億元專項補貼,更將為治理城市內澇和“馬路拉鏈”等大城市病開出一劑良方。
特大城市面臨的困境,位列關注熱點的還有交通及環境問題。“成都2015年規劃工作重點”提出在市域內規劃“5環24射”快速路網、“2環17射”地鐵網和“1環4射9片區”有軌電車線網,實現地鐵與有軌電車規劃里程達到兩個“1000 公里”。此外,還提出構建“兩環兩山、兩網六片”全域生態格局,并將配合相關部門確定30個“郵票綠地”和“袖珍廣場”點位,規劃了11條、1117公里市級骨干綠道,改善中心城區生態環境。
天府新區規劃地上海綿 吸水蓄水避免城市內澇
每年到了夏季汛期,不少城市都會陷入內澇窘境。成都日前首提建設“海綿城市”,應對城鎮化進程中繞不開的難題。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是近年來國家在城市建設中大力倡導的新模式。
如何建海綿城市?
規劃專家介紹,所謂“海綿城市”規劃,實質是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
地下管廊 集約管線避免“拉鏈路”
此外,隨著城市發展壯大,各類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管網日益密布,這些蜘蛛網般的城市“血管”隱身在市民視線之外,一旦發生險情就像城市發生“血栓”,路面開挖不可避免,更對城市生活帶來不便。
成都提出在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綜合管廊規劃解決上述難題,地下綜合管廊就是把市政、電力、通訊、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間建造一個集約化的隧道。
目前在天府新區新川科技園內,已規劃了一條超過3公里的綜合管廊。據了解,這條管廊內部足足有兩層樓高,橫向又被分為南北兩個獨立艙室,每個艙室都有一間普通房子大小。今后,電力、通訊、給水、熱力、能源等所有管道和線纜都將收入其中。
如果從空中透視的話,管廊東至成自瀘赤高速,西至天府大道,橫穿新川創新科技園,整體位于新川大道下方。而這條大道所經之處,正是園區規劃中最繁華的中央商務區。“將來,這條道路上看不到‘蜘蛛網’,避免因施工造成的‘拉鏈路’。要維修更換,進入地下管廊就可以了。”園區工作人員如是描述。
多孔磚、人工湖 都有“海綿”功能
今年1月15日,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給予支持。根據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3年,其中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目前,成都正在爭取納入建設海綿城市全國試點城市。
在日前出爐的成都2015年規劃重點中,成都首次開出了建設全國試點海綿城市、建綜合管廊和城市小街區等藥方。規劃重點中提出,今年指導天府新區做好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規劃編制,力爭納入住建部試點城市。這意味著一旦獲批,成都作為省會城市將獲得每年5億元的中央財政補貼。
按照省政府此前要求,各地在城市新區道路建設中,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得低于40%。目前,海綿城市的雛形已經隨處可見:比如城市建成區范圍內新建的人工濕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的種植,地面停車場鋪設的多孔磚,人行道上的透水鋪裝,都在滿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備了內澇防治的“海綿”功能。
據記者了解,試點海綿城市申請流程分三步:第一是省級推薦。2015年,有積極性的省份先推薦1個城市;第二是資格審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將對各省份推薦城市進行資格審核;第三是競爭性評審。對通過資格審核的城市,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將組織城市公開答辯,由專家進行現場評審,現場公布評審結果。
未來城鎮體系 鼓勵大宗用地落實“小街區規制”
1 提出“雙中心”格局
在2015年規劃重點中,成都提出“雙中心”格局,按照“一軸雙核六走廊”的整體格局構建新型城鎮體系。
未來成都城鎮體系將由1個特大中心城(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直管區)、8個衛星城(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都江堰、雙流、郫縣、新津)、6個區域中心城(彭州、邛崍、崇州、金堂、大邑、蒲江)、10個小城市、169個特色鎮、約2800個農村新型社區構成。
2 落實“小街區規劃”
針對城鎮化過程中,因城市功能分區割裂居民生活的現狀,此次規劃重點提出落實“小街區規劃”。今年成都市兩會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唐良智即提及“加強‘小街區規制’規劃建設。” “成都的老城區幾乎都是小街區。”成都規劃局相關人士以著名的玉林小區為例,“這是一個開放的小區,并沒有圍合,里面配套齊全,出行方便,這就是典型的小街區。但成都還有更多大型封閉的小區,缺配套,出行距離長,生活相對不便。” 下一步,成都各區(市)縣、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要在城市CBD區域、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公共交通樞紐站點片區等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內,鼓勵大宗用地落實“小街區規制”,年內逐步推進小街區改造實施工作,規劃形成以小街區為基礎、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態優美的城市空間。
3 打造全域“半小時交通圈”
對駕車一族來說,未來成都的道路出行和交通建設值得期待。此次規劃重點提出,在成都市域內規劃“5環24射”快速路網、“2環17射”地鐵網和“1環4射9片區”有軌電車線網,實現地鐵與有軌電車規劃里程達到兩個“1000公里”。
優化地鐵3、4、7、18號線站點工程規劃,加快構建覆蓋全域的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網,打造全域“半小時交通圈”。
另外,還將規劃城南、城北、城東、城西4個片區共70余條骨干路網,按照無紅綠燈的標準規劃骨干道路工程方案,抓緊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網和快速公交“雙快”體系布局。今年,成都規劃局還將會同市交委在中心城區確定1個高效交通改造示范區,完成工作方案并啟動建設。(記者 羅琴)
更多資訊閱讀請關注東方華美辦公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