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隨著架設在嘉峪關關城城樓和部分城墻上的腳手架逐漸被拆除,耗資20.3億元的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歷經3年施工后接近尾聲。十項工程根治“老年病”,640歲嘉峪關關城將重振雄風。
其中,耗資3.7億元、旨在根治關城“老年病”的長城保護維修工程之10個子項目中,4項竣工,3項進入收尾階段,另有3項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施工,640歲嘉峪關關城的“老年病”由此得以根治。
640歲關城病害已久
萬里長城最西端的嘉峪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長城關隘,經歷了168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嘉峪關關城素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然而,因受西北地區風沙大、日照強等自然因素的破壞,“年事漸高”的嘉峪關關城相當一部分“零部件”病害已久。
史料記載,嘉峪關關城在清代曾進行過三次重修。1984年、1986年至1989年,各級政府及文物部門又投資1000多萬元對關城的部分古建筑進行了修繕。但是,此前的修繕,并未根治關城“老年病”。“關城部分古建筑出現木構件開裂、油飾彩畫起甲脫落等病害,城墻出現表面風化、片狀剝落、墻基掏蝕凹進、基礎酥堿、開裂、壓剪裂隙等病害,土體失穩,排水不暢,磚體滲水酥堿……”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辦公室有關工作人員從專業角度向記者介紹了關城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隱患。
十項工程根治“老年病”
2011年11月18日,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的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整個保護工程包括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維修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三部分,預算總投資20.3億元。其中,旨在根治嘉峪關關城各種病害的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投資3.7億元,由關城木結構建筑修繕、油飾彩畫重繪、西羅城保護維修、墻體保護及防滲排水、夯土長城保護維修、防雷、安防、消防系統工程、長城第一墩崖壁錨固二期、防洪工程等10個子項目組成。
據介紹,關城木結構建筑修繕工程、關城古建筑油飾彩畫重繪工程、關城西羅城保護維修工程及長城第一墩文物保護防洪工程已完工。
目前,進入收尾和正在實施的6項工程中,關城消防系統工程計劃于10月底完工;關城防雷工程已完成關城內古建筑及博物館的防雷接閃設施的安裝;長城第一墩崖壁錨固二期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關城安防系統工程已建成視頻監控等10多個系統,正在進行設備試運行;關城墻體保護及防滲排水系統工程已經完成大部分城墻和城臺的保護維修;嘉峪關長城墻體(夯土)保護維修工程,主要對嘉峪關境內的長城遺址及長城沿線的關堡、墩臺進行保護加固維修,治理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沖溝發育、人為破壞等病害,一期工程正在進行墻體防風化加固、墻基坍塌夯筑加固、環境整治,部分保護設施工程已基本安裝完成,二期工程目前正在開展加固實驗和局部考古勘探調查。(首席記者 董開煒)
“十項長城本體保護工程的實施,將使關城和嘉峪關境內的長城遺址的‘老年病’得到根治。”嘉峪關市文物局一位部門負責人說。
更多資訊閱讀請關注東方華美辦公裝修